淘寶彩繪牛仔褲女寬鬆加盟代理 彩繪牛仔褲下蹲

2024-05-10 18:23:04
淘寶保險推廣 > 淘寶保險 > 淘寶彩繪牛仔褲女寬鬆加盟代理 彩繪牛仔褲下蹲

說到彩繪牛仔褲,相信大傢都會看過美國女模下半身上彩繪牛仔褲,搭地鐵,逛街,幾乎無人關註;說明人工彩繪牛仔褲已經深深的住進了人們的腦海里,如果在加上潮的元素,是否會讓妳比潮男更潮,更前衛呢?下麵小編給大傢介紹幾款:人工彩繪牛仔褲

1、款式:白色彩繪牛仔款;推薦理由:夏天基色,白色,低調奢華,加上頂級夠手工彩繪,彰顯高貴,及其前衛的設計,是牠有著別致精簡的外觀,潮男精選版!!!

2、款式:黑色#彩繪牛仔褲#





今天時裝新搭配彩繪牛仔褲推薦介紹就到這里,如果需要了解更多關於更加款式的彩繪牛仔褲資訊,可以關註訂閱我們的頭條號:時裝新搭配 同時也可以加我們的官網微信:NYM568(ps:---長按微信號復制添加,記得備註頭條哦)

作為二十年如壹日奮戰在教學壹線的體育教師,我深知各位同行的工作疾苦和酸甜苦辣,我與大傢同呼吸、共命運、感同身受。所以,我壹直以綿薄之力,努力收集、整理、創設,符合工作實際的原編、原創教學資源。

大傢無需購買、不用集贊,衹要能對您的工作有些許幫助,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如果您覺得有用,請分享給妳認識的體育同行,讓有用的知識屬於那些需要牠的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我們共同努力,明天會更好!

[1]響箭中文名稱: 響箭

其他名稱: 尖嘯 工布響箭 畢秀 碧秀

所屬民族: 藏族 所屬地區: 西藏(工布)等地

介紹:壹種射箭運動。在傳統上箭手都為男性,壹般以村為單位組成隊伍。每當舉辦響箭比賽時,同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服裝,備好各種佳肴和青稞美酒,來到比賽現場觀看,並組成歌舞隊,為自己的箭手歌舞助興。 響箭比賽場地為壹塊長37-40米、寬25-30米的空地。比賽射程30米,靶場空中懸吊20厘米見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脫落。傳統習慣靶子設北朝南,箭手由南朝北射箭。這樣的擺布既有民間傳統習俗上的說法,也有風勢方向上的科學道理。響箭的比賽形式既有團體賽,也有個人賽。比賽正式開始前,箭手和歌舞隊要齊唱《工布箭歌》。比賽中,男女歌舞隊不停地口唱箭歌,並且跳壹種動作特別的《工布箭舞》。比賽時,首先箭手們橫向排成"壹字形",然後在箭手們的縱向男女歌舞隊分別排成"壹字形"(男右、女左)。每次比賽活動要進行十輪至十五輪,每輪每人射兩箭。第壹輪從箭手排著橫隊的左邊開始,第二輪從右邊開始,以此類推至比賽結束。比賽時箭中靶心,衹要"瑪爾帝"(紅心)脫落就得兩分,黑圈脫落則得壹分。壹輪中兩箭都射中加壹箭,再射中繼續加箭。記分方式既簡單又公開,每壹個箭手前的左邊弓架 放八顆園形石子、得壹分箭手自己從左邊的石子中拿壹顆擺放在右邊。在比賽期間除收箭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在場地內隨便走動和橫穿。對比賽獲勝者的獎勵辦法有各種各樣。壹般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資獎勵為輔。箭手射中靶子,眾人便向他敬壹杯酒,比賽獲勝了獻壹條潔白的哈達,以呼歡聲來祝賀,以歌聲來贊揚。 參加比賽的選手,每人射兩箭,中壹箭獻哈達壹條,中兩箭就獻哈達兩條,兩箭都失利者,罰酒壹杯。

[2]高臺舞獅中文名稱: 高臺舞獅

所屬民族: 仡佬族

介紹:壹種在高臺上舞獅的運動。高臺是以八至十二張大方桌壹層層疊壘而成,最上麵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壹個舞獅運動隊,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五人。壹般同時登臺表演的是四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隻露兩腳。另外二人分別裝扮成孫悟空和笑臉和尚,有時同時出場的還有小獅子。孫悟空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等。孫悟空和笑臉和尚、小獅子與小獅子壹正壹倒向上攀,大獅子也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攀,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名目,如"燕子翻飛"、"蛤模抱息"、"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

[3]珍珠球

中文名稱: 珍珠球

所屬民族: 滿族 所屬地區: 中國北方地區

介紹: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比賽時,水區內雙方各有3名運動員負責進攻或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站在本隊得分區內的持抄網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內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對方隊員,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隊員向網內投球。每隊有1名持抄網隊員在得分區活動,用拍網試圖抄(采)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每抄中壹球得壹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隊。

規則比賽在長28米、寬15米的場地上進行(場地分水區、封鎖區、得分區),每隊上場6人。比賽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15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

[4]押加

中文名稱: 押加

其他名稱: 雙人拔河 大象拔河

所屬民族: 藏族 所屬地區: 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介紹:在壹塊寬闊的平地上,劃兩道平行線作為河界,兩名運動員將壹條長約10多米的帶子兩頭打結,從各自襠間穿過,經過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對背站在河界兩邊。裁判員壹聲令下,兩人即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腳尖著地,以腳、腿、腰、肩、頸力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把係在帶子中間的紅布標誌拉過自己的河界者為勝。

規則介紹:比賽場地為長方形,寬2米,長不作限制。比賽場地應有明顯的界限,長邊叫邊線,短邊叫端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點,劃壹條與端線平行的連線叫中線,在中線的左右1米處,各劃壹條線與中線平行為決勝線。運動員要著民族服裝,膠底鞋,雙手不能增加任何輔助器材。壹場比賽的參賽者為兩人,年齡不受限制,按體重分55、60、70、80公斤級和80公斤以上級等5個級別進行,每場比賽均采用三局兩勝制。比賽時間壹般也不受限制,但在壹局比賽中如遇雙方相持達壹分半鐘不能決出勝負,就暫停比賽,休息壹分鐘後重新比賽。

[5]碧秀

中文名稱: 碧秀

介紹:括弓、箭、靶圍、靶心、弓架等。弓的傳統製造是用長約1.2米、寬約6厘米、厚0.7厘米的兩條竹片膠合而成。箭長80厘米,箭桿竹制。尾部插天鵝羽毛。竹箭桿上裝著壹個頭為方體、尾為圓錐體四側有小孔的空心木制箭頭,箭射出後,因空氣進入小孔而發出尖厲的鳴叫聲。靶子由靶圍和靶心之分。靶圍藏語叫作"夏巴",意為鹿皮,壹般用好的鹿皮製作。靶圍製作精致美觀,上麵有許多手工縫制的圖案,如同壹件工藝。整個靶心藏語叫作"本",是用皮革製作,成環形,直經約18厘米,裏外共有三圈。外兩圈每圈寬約5厘米,外圈用作固定,用白色皮子製成,里圈為黑色。中心圈稱"瑪爾帝",為紅色,是活動的,箭射中"瑪爾帝"(紅心),瑪爾帝便自動脫落。弓架是比賽前和休息時放弓箭的架子,又是靶子與射手間距離固定的欄桿(防止往前走)。弓架既有專用的,也有臨時搭建的,壹般長4-5米,高約0.6米。 另外,射手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帶獐子皮縫的指套,右手的大拇指帶象牙戒指,防止射箭時被弦磨傷手指。

[6]舞麻龍

中文名稱: 舞麻龍

所屬民族: 羌族 所屬地區: 四川(江川、龍溪)等地

介紹:原是祭神中的壹項活動,現為健身娛樂項目。參加者為九男八女,每人腰間係壹串銅鈴,各執壹根彩棍。男的彩棍頂端用麻紮成龍頭,拖著的麻髯為龍身。女的彩棍頂紮彩球與彩帶,下麵還鑲著鐵環扣和銅鈴。鑼鼓聲起,麻龍飛舞,花棍旋轉,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鈴聲、鐵環聲、鼓聲、呼喊聲,交織壹起,氣氛熱烈。經過改進,該項運動有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吹彩霞等套路。

[7]穩凳

中文名稱: 穩凳 其他名稱: 十字穩凳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浙江等地

介紹:穩凳起源於畬族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動,逐漸演變為民間體育活動。穩凳的基本動作主要以轉、旋、翹、擺、搖、蹬、翻等為主,並結合難度較大的擦旗、套圈等形式進行競賽。項目開始之前先操《鈴刀舞》,該舞既是運動員熱身的前奏活動,又是體現畬族祭祖活動傳統文化的民間舞蹈。舞者手執鈴刀、木拍,動作剛健有力,粗獷樸實,節奏鮮明。比賽開始,由四名少女翻身上凳,每人手持數個套圈,套圈分紅、白、藍、黃四色。在不斷快速的轉、翹過程中,將套圈逐個套中4米遠處的旗桿,以套中多者為勝。

[8]跳竹

中文名稱: 跳竹

所屬民族: 怒族 所屬地區: 雲南等地

介紹:比賽多為青年男女在田間休息時舉行。用壹根長約5米的青竹竿,彎成弓形,將兩頭插在地里,當作跳高架。參賽者-壹越過後,即將竹竿兩端插地距離縮短,竹子弓形升高,繼續跳越。如此逐步加高,以跳得最高者為勝。

[9]跳火繩

中文名稱: 跳火繩 所屬民族: 彜族

所屬地區: 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介紹:火繩是用藤條擰成,長短因人而異,藤條上紮以易燃之物,如浸透鬆油、煤油或桐油的布條。比賽時,選擇壹塊平地為賽場,在場地兩端劃上起點線和終點線。參賽者站在起點線上,手持火繩,待比賽令下,迅速點燃火繩,以單人跳繩形式,跳躍前進,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前進時不准帶火繩奔跑,違者取消比賽資格。

[10]跳鼓

中文名稱: 跳鼓 其他名稱: 打花鼓

所屬民族: 苗族 所屬地區: 貴州、湖南等地

介紹:跳鼓以腳跳、手擊、腰旋、體轉,多用內功,是壹項全身運動的體育活動。鼓點節奏有單點鼓、雙點鼓和三點鼓、五點鼓、九點鼓以及行步鼓、轉身鼓等。伴隨鼓點節奏,其步法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滾步翻身等。男子單打多以武術動作組成套路,女子單打多以生產動作,如紡紗、織布、摘花,揮刀等組成套路。

跳鼓規則比賽分單人賽、雙人賽和男女混合賽等多種形式。比賽形式和評分辦法按體操評比方法進行。場地為長方形的平麵,長10米,寬6米,鼓擺放在場地中央。裁判坐在場地四周。每個運動隊隊由六名運動員組成,三名男運動員和三名女運動員。

[11]水上皮筏

文名稱: 水上皮筏 其他名稱: 羊皮筏子

所屬民族: 東鄉族 保安族 撒拉族 所屬地? 青海等地

介紹:黃河沿岸的撒拉族等每年夏季,都要在黃河上舉行羊皮筏子比賽,壹個筏子可坐八至十個人。參加者多是小夥子,也有年輕女子坐在皮筏上歡快的敲鑼助興,參賽者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比賽分集體和單人賽兩種,賽程無規定。比賽號令壹下,皮筏子便如離弦之箭沖向激流,參賽者要機智地繞過漩渦,避開惡浪,方能安全地到達對岸。也有單人騎羊皮袋或牛皮袋渡河比賽的項目。這是壹種比膽略、比毅力、比力量、比機敏的較量,賽手們呼喊著高亢的號子,奮勇向前,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12]推桿

中文名稱: 推桿 其他名稱: 同頂 抵杠 頂杠

所屬民族: 羌族 所屬地區: 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等地

介紹:推桿壹種競力運動。推桿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用腰腹部、肩窩、雙手互推的,還有用前額、膝蓋推抵的,有兩人之間的推桿,有幾個人互推的,有幾個人推壹人的。器械有木杠、竹竿或扁擔。該運動男女均可參加。比賽時,在壹塊兩丈見方的平地上,用壹根長約壹丈,手臂壹般粗細的木桿。壹人緊握壹端,並以兩腿夾騎其上,作為守方。另壹人則握著木桿的另壹端,用力向前猛推,作為攻方。攻守雙方麵對木桿須保持平衡,不能上下搖擺或忽然猛推,嚴禁壹端擡高或左右偏擺。比賽時間以裁判拍五下巴掌(約5秒鐘)為壹個回合的時間,攻方若能將木桿推過規定界線(距離約50厘米)即為勝,取五局三勝制。因此項比賽對守方較為有利,故攻方亦可增至兩或三人。但推木桿的距離需相應加長,如兩人進攻,需將木桿推過100厘米,三人進攻則需推過150厘米。

[13]跳闆中文名稱: 跳闆

其他名稱: 跳跳闆 踏踏闆

所屬民族: 朝鮮族 所屬地區: 吉林延邊、黑龍江、遼寧等地

介紹:是朝鮮族婦女壹種以蹬跳為特點全身運動的民族體育,跳闆比賽分兩人壹組對跳。跳闆長五米,寬四十五厘米,跳闆中間放壹闆墊。兩人各站壹端,比賽開始時,壹方雙腳向下,另壹方借力向上彈,騰空做各種動作,隨下落用力於闆上,將另壹方蹬於空中,這樣此起彼伏,彩裙飄舞。在跳闆比賽中,有比高度的,以跳躍的高度定勝負;有比技巧的,表演者在跳闆上做各種花樣動作,如大轉身、旋轉跳空翻跳跳花環等,以高難動作取勝。

[14]套馬

中文名稱: 套馬 所屬民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維吾爾族 達斡爾族 鄂倫春族 More ...

所屬地區: 內蒙古、新疆、黑龍江等地

介紹:原為牧民放牧馬匹時的壹種技能。該運動分揮桿套馬與繩索套馬。揮桿套馬是騎手各持壹長約3米的竹竿,竿頂紮壹繩環,環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繩索套馬是騎手手持打著活結的繩索。運動開始時讓壹烈馬疾奔,眾騎手縱馬飛馳追趕,至適當距離時即迅速套馬,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

[15]踏腳

中文名稱: 踏腳

所屬民族: 回族 所屬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等地

介紹:踏腳像踢足球壹樣,用腳不用手。可壹人對壹人,也可二人對四人等。雙方對踏時,妳踏我閃,妳攻我守。基本的動作是平踏、破腳、背腳、連環轉、飛腳等。平踏時壹般側身麵對對方,以全腳掌向對手蹬出。破腳,則要單腿跳步,麵對對手正麵,向高處蹬出。背腳,回族民間俗稱"關後門",多采用於進攻對方的襠部、臀部。這個動作聲東擊西,防不勝防,壹般在背向對手時,突然向後方踏出。連環轉,即快速轉體360度,打擊對手的背麵和側麵。飛腳,即雙腿騰空,踏向對方的肩部和背部。在對踏中,往往壹兩個動作連在壹起,成為壹個整體動作。在"晦"、"哈"的發聲中,前踏後蹬。規則場地為10米X10米,平坦寬敞。比賽時,不准穿皮鞋等硬底鞋,不准用頭、拳、肘、臂進攻對方。

[16]摔牛中文

名稱: 摔牛 其他名稱: 摜牛 所屬民族: 回族 所屬地區: 寧夏等地

介紹:摜牛活動不傷牛身,靠個人的力量和技巧,在壹定時間內把牛摜倒為勝。比賽時,麵對大公牛,跨步向前,雙手緊握兩隻牛角,用力把牛頭擰向壹側,然後馬上用右肩扛住牛下巴,把牛脖子使勁壹別,使大公牛前腳跪下,隨即用力壓住牛的頸部,通過擰、扛、壓等壹係列動作把大公牛摜倒,使之四腳朝天。

[17]射弩

中文名稱: 射弩 所屬民族: 傈僳族 彜族 怒族 瑤族 苗族

所屬地區: 雲南 廣西 海南 湖南 貴州

介紹:弩為狩獵、防身工具,亦可作裝束和定親信物。牠由弩弓、弩身、弩弦組成。射時,橫持弩,置箭阱蟛勰冢笙依胂飪冢鄱寤捶沙觥:蛻浼謊約撲閔渲邪斜瓿杉ǚ質じ骸?br>規則射駑比賽分立姿和跪姿兩種,均為無依託,以射中的環數計算成績。

[18]三人布龍

中文名稱: 三人布龍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湖南等地

介紹:該運動由三個青年舞三節布龍:壹人龍頭、壹人龍身、壹人龍尾。集武術、技巧為壹體,突出壹個"活"字,組成了金龍布雨、飛龍騰空、幡龍戲珠、祥龍織錦等高難度的藝術造型。

[19]賽駱駝

中文名稱: 賽駱駝 所屬民族: 蒙古族等 所屬地區: 內蒙古等地

介紹:流行於內蒙古西部號稱"駱駝之鄉"的阿拉善盟壹帶。比賽時,賽手們身著蒙古族服裝,騎上駱駝,壹聲令下,便策動駱駝開始飛奔。賽程壹般為2.5~10里,先到終點者為勝。

[20]上刀梯

中文名稱: 上刀梯 所屬民族: 苗族 所屬地區: 湖南等地

介紹:表演者赤腳,著民族服裝,雙手抓住刀刃,雙腳踩著刀刃壹梯壹梯往上爬至頂上,吹響牛角,然後壹梯壹梯地下來。上刀梯者須有深厚的武功基礎,上刀梯前運氣"湧泉"和"勞宮"穴。

[21]擲沙袋

中文名稱: 擲沙袋 其他名稱: 扔沙袋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所屬地區: 河南、山東等地

介紹:始於清道光年間,常作為武術和摔跤的輔助運動。多人單人都可習練,能增強體質和臂力,練法有自扔自接、兩人互扔互接和集體(五至六人)扔接。主要動作有體前扔接、轉身扔接、背箭式扔接、翻身扔接、舉腿扔接。穿襠扔接、腋下扔接、換手轉身扔接、背後換手扔接等,以及用於集體組合的雙人對撂,交*對撂,集體循環追撂等動作,基本動作名目有倒把、里把、反把、掏腿、背劍、腰穿等。幾個人壹起習練,可以同時扔接壹個或兩三個沙袋。這樣互相穿插扔接,以增加運動量和運動的速度,運動員在扔沙袋時要閃轉、跳躍、翻花。拋投沙袋時沖擊力慣性很強,手接沙袋時撞擊力很大,要求習練者及時觀察沙袋運動狀態並迅速作出反應。沙袋表演動作講究穩、準、活、協調和流暢。長期習練能增強耐力、手臂抓握力、眼力、身體靈活性和動作協調性。 沙袋用作武術練功方麵,還可以放在結實的桌上、闆凳上或地上,用手掌切擊、拍擊、插擊或用拳砸擊,以增強掌或拳的擊打力量。還有壹種較重的圓桶形的大沙袋,懸掛在橫梁上或粗大的樹*上,也是用掌、拳、臂、背、胸去推、打、撞、碰,以及用腿去踢,以增強這些部位的攻擊力量和受擊能力。

[22]搶花炮

中文名稱: 搶花炮 所屬民族:仫佬族 侗族 壯族 所屬地區: 廣西 湖南 貴州

介紹:比賽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裝滿火藥的鐵炮的炮筒口上。點響鐵炮後,當紅炮圈沖上天空下落時,搶花炮者蜂擁而上搶奪紅炮圈。搶到紅炮圈後,在隊友的掩護下,沖破對方的搶奪和阻擋,奔向對方的炮臺,將花炮投入花籃中,即得分。得分多的壹方為勝方。運動員可用搶、擠、鉆、護、傳、攔等技法,和橄欖球的動作相似,所以被稱為中國式橄欖球或東方橄欖球。規則比賽場地長60米、寬50米,雙方各出場8名運動員。全場共40分鐘,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臺區,把花炮投入籃內即為得壹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相關賽事: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相關民間活動: 花炮節是侗族人民壹年壹度的盛大節日,人人這時穿上節日盛裝,從四村八寨趕往花炮場。

[23]輪子秋

中文名稱: 輪子秋 其他名稱:蔔日熱 所屬民族:土傢族 所屬地區: 青海等地

介紹:據傳說,土族從遊牧民族轉向農耕民族後,有了木輪車,有了碾場的碌碡。在麥場上,幾個玩童無意掀翻了大闆車,爬上車輪隨意旋轉,這就成為了最原始的輪子秋。每年秋收季節,碾完場後,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闆車(木輪大車)車軸連同車輪豎起來,底下車輪壓上碌碡,上麵車輪綁上壹根長木橫桿,橫桿兩頭拴上繩子做成的鞦韆,打秋人坐在鞦韆上,其他人推動橫桿,轉動車輪。或平綁壹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係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或捆綁壹能站人的架子。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形成轉動的鞦韆,然後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地轉動起來,並在梯子或架子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

八十年代後,原來的車軲轆改用鋼制輪盤,套以滾珠軸承,使之更為結實和美觀,再飾以各色彩旗。現在輪子秋運動是在場地正中豎立著壹根4米來高的鋼管,安裝在鋼管正中為壹直徑約1.2米的鋼(或鐵)制圓盤,將鋼管分兩部分,下接底座,頂端置火炬。數名身著民族盛裝的土族姑和小夥子們足踩懸吊在鐵盤邊緣的踏闆,隨著大圓盤飛快地旋轉,並不時作出"寒鵲探梅"、"雄鷹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點頭"、"金鐘倒掛"、"春燕串柳"、"蛟龍出海"等各種高難度空中動作。

[24]打雞棕陀螺

中文名稱: 打雞棕陀螺 所屬民族: 佤族 所屬地區: 雲南等地

介紹:雞棕陀螺,壹般是各村寨相互邀約分組進行比賽。從六、七歲的男孩到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都很喜歡打陀螺。比賽時,以細繩纏在陀螺上,然後快速抽繩,將陀螺投放在地上,使其旋轉起來。打雞棕陀螺是壹種沖撞賽。先在地上劃兩條線,分前、中、後三場。前場麵積大,為旋轉陀螺區,中場為打陀螺區,後場為甩陀螺區。參賽者輪流旋轉陀螺和抽打陀螺。比賽時,壹人先放陀螺在前場旋轉,打陀螺人要在中場後場,扔出自己旋轉的陀螺打擊前場的旋轉陀螺,以將其砸出界外,自身保持旋轉者為勝。擊不中,第二人接著打,如打中,但未跳出界外,接著打的人就要退到甩陀螺區去打陀螺。

[25]滾燈

中文名稱: 滾燈 其他名稱: 舞滾燈 跳滾燈 所屬民族: 回族 漢族 所屬地區: 上海(奉賢)等地

介紹:相傳是奉賢人民歡迎太平軍時所創,是壹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壹體的運動。舞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現發展演變到多人群體舞燈,亦有女子參加。滾燈作有戲球、纏腰、跳燈等動作組成,名目有白鴿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足中脫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鯉魚捲水草、鵓鴣沖王等,集中了跳、滾、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剛柔相濟的體育、舞蹈動作, 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

[26]闆凳龍

中文名稱: 闆凳龍 所屬民族: 土傢族 白族 所屬地區: 浙江 湖北 湖南

介紹:壹種舞龍運動。相傳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東海的壹條水龍不顧壹切躍出水麵,下了壹場大雨,但水龍由於違反了天條,被剁成壹段壹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闆凳上,並把牠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闆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牠能活下來,舞"闆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龍舞還有"幹龍"、"濕龍"之分,"幹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百姓必潑水助威,舞者壹身透濕。 闆凳龍有多種式樣的耍法。有獨凳龍。壹條傢用普通花條闆凳飾以彩龍(木刻或紮紙校彩繪),可由二人至三人舞。壹人玩時,兩手分別執前後腿。二人玩時,壹人執前兩腿,另壹人執後兩腿。三人玩時,前二人各以側手執壹腿,後壹人雙手執兩腿。舞動時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有多凳龍,由五至十壹人組成,每人各舉壹凳。前壹名示龍頭,後壹名示龍尾,其余為龍身。另由二人舉寶珠逗引龍行進,數人協調行動,節節相隨,時起時落,穿來擺去。有時壹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闆凳相連,闆與闆之間用壹木棍相連,每壹個木棍有壹人拿著,每條闆凳上都紮著花燈(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由於每隻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八十多隻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壹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到了夜晚,花燈內點燃燭光,形成壹條長長的燈。有篾紮闆凳龍,即用竹篾紮成龍形置於闆凳之上 ,以木腳示龍爪,造型逼真。耍闆凳龍又分兩 種舞式,壹為獨凳龍,壹為九節龍(九張闆凳相接)。舞闆凳龍動作有"二龍搶珠"、"黃龍穿花"、"二 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

[27]木球

中文名稱: 木球 所屬民族: 回族 所屬地區: 寧夏等地

介紹:木球比賽近似曲棍球和冰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打籃子""趕毛球"活動演變而來。運動員手握擊球闆,運用傳、接、運、搶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規則介紹:比賽在長40米、寬25米的場地上進行,中間有壹道中場線,兩邊底線中間各有壹個球門,類似冰球門。每隊上場隊員5人,全場比賽時間40分鐘,每半場時間為20分鐘,兩半場中間休息10分鐘。

[28]搏克

中文名稱: 搏克 其他名稱: 蒙古族式摔跤 所屬民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內蒙古等地

介紹:摔跤不需特定的場地,沒有重量級別限制。參賽的布和(摔跤手)需成偶數,最多可達1024人。每次比賽前,按蒙古族傳統習俗須先推舉族中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將參賽者進行編排配對,並負責裁判。比賽采用單淘汰制,無時間限制,也不受地區、年齡和體重的限制,壹跤定勝負。負者不許再上場。優勝者授獎,並多被譽為"賽音布和"(英雄摔跤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比賽設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采用三人輪賽制,個人賽為單淘汰制。 比賽時,摔跤手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叫"召格德"(跤衣),邊沿釘滿銅釘或銀釘,後背中間多有圓形銀鏡或"吉樣"之類字樣,裸臂蓋背,腰係紅、藍 、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即圍裙)。下身穿肥大摔跤褲,多為白色,外面再套壹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登蒙古靴,頸上套綢穗製成的五色彩帶"景嘎"(標誌著獲得過的名次,"景嘎"越多,表示歷次比賽中獲勝越多)。 參賽雙方均有歌手高唱挑戰歌,三唱之後,雙方摔跤手跳著獅舞或鷹舞步出場。比賽結束後,歌手們還要為摔跤手唱贊歌。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敬,然後互相抱摔,爭鬥相撲,盤旋相持,腿膝互擊,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比賽時不許抱腿和跪腿摔,不得搞危險動作。比賽中,先倒地或膝關節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著地者為負。

[29]吉韌

中文名稱: 吉韌 其他名稱: 藏式臺球 所屬民族: 藏族 所屬地區: 西藏等地

介紹:吉韌類似斯諾克臺球。吉韌桌麵形狀像圍棋盤,長、寬均約壹米左右,四邊嵌有木板條,四角各有壹個洞口。吉韌的母球稱為"安則",其粉球分黑白兩種,各有9個。此外,還有壹個"多瑪布"(紅石頭或紅球),"多瑪布"必須在打進了壹個以上的粉球後才能打擊。吉韌的擺球方式也很講究。先將6個白粉球以人字形擺放於吉韌桌麵中心,9個黑粉球呈正三角形緊貼白粉球,余下的3顆白粉球緊靠黑粉球。 吉韌與臺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擊球不用球桿,而是用手指(壹般用食指)彈擊母球,使其借力擊打黑、白粉球或紅球,並彈入桌上四腳任何壹個洞口。吉韌比賽分2人單打或4人雙打,比賽采取三局兩勝制。 比賽壹開始,雙方就力爭用手指將自己的球彈入桌洞中,並利用彈擊機會,將對方的棋子打亂,巧妙地阻止其進入桌洞,從而達到進攻與防守的"雙贏"。

[30]奪腰刀

中文名稱: 奪腰刀 所屬民族: 保安族 所屬地區: 甘肅等地

介紹"保安腰刀"是當地最為著名的手工藝品。"奪腰刀"在保安族是獨具特色體育項目,這項運動融競爭性、對抗性、激烈性和趣味性於壹體。"奪腰刀"的整個過程中主要體現勇猛和機智、因而常伴有摔、擰、拌、擒、摸、打跟頭、翻巴郎、滾蛋蛋等動作,而且這些動作十分協調順暢。該運動主要有比試刀,挑選對手,藏刀,窺測刀,奪刀五部分組成。

[31]東巴跳

中文名稱: 東巴跳 所屬民族: 納西族 所屬地區: 雲南(麗江)等地

介紹是東巴教在祭祖儀式中所表演的原始武舞。由六十余個動作組合而成,其中又有各自獨立的武舞體係,如"中姐伏麻磋"(耍刀跳)、"考日米九磋"(弓箭跳)等,包含著武術技法。刀法的攻防意識很強,有劈、砍、紮、刺、纏頭裹腦、架刀、切刀等。步法有弓步、跪步、踏步、虛步、蹲步和跳躍等。使用的器械有刀、*、劍、棍、弓箭、矛、盾等,演練者身著戰裝,手執兵器,伴隨著雄沈的戰鼓聲分兩隊人場,雙方左砍右殺,不斷變化陣法進行操練。跳完預定動作後,壹齊吶喊,歡呼勝利。

[32]打磨秋

中文名稱: 打磨秋 其他名稱: 磋磋 磋邏磋 所屬民族: 彜族 所屬地區: 廣西隆林、西林等地

介紹打磨秋時,橫桿上兩端各有壹或二人,交替蹬踏地麵,使橫桿上下起落旋轉,同時,在桿上做回轉翻滾,以腹貼桿四肢懸空,在旋轉到地麵時,進行伸手拾花等許多技巧動作。規則磨秋橫桿兩頭的人數相等,可兩人打或四人打。開始時將橫桿擺平,雙方在橫桿的兩端推轉磨秋,而後先由壹方躍爬上橫桿。落地壹方用腳蹬踏地麵,橫桿便騰地上升,飛轉不停。

[33]打尺寸

中文名稱: 打尺寸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廣東 浙江 福建

介紹:相傳是紀唸畬族英雄藍奉高(鳳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裝鬥爭中,以斷弓(尺)將敵箭(寸)撥擊的技藝演變而成。該運動在平坦寬廣的場地進行,參加者至少兩人,多則五、六人。在活動場地壹端畫壹個直徑約壹至二米的圓圈,圈內站壹人,稱"主攻",他右手持壹根壹尺多長的木棍,叫做"尺",左手持壹根筷子長短的小竹條,叫做"寸"。參加運動的其他人站在圈外。比賽開始時, "主攻"揮尺擊寸的壹端,使寸旋轉著飛出去,圈外的人壹起上去搶接"寸"。率先接到"寸"的人就算贏了壹定的"尺寸",可以頂替"主攻"。如果圈外沒有人接住,其落點經丈量後,根據距離遠近"主攻"贏得壹定的"尺寸",繼續保持"主攻"的地位。未接住的竹條,圈外的人馬上揀起向圈內投去,圈內人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用木棍再將竹條擊出去。若竹條未被圈內人接住或擊出,則投者得勝,替換"主攻"。如此反復,在規定的時間內誰先得到規定的"尺寸"或所獲的"尺寸"最多,便是這次"打尺寸"的勝者。 還有壹種常見的比賽形式是追逐對打。場地為長20-25米,寬8-10米的長方形平整土地。"尺"為長60厘米的木棒,"寸"為長20厘米竹條。比賽分甲、乙二隊,每隊3-6人。甲隊先進攻,每人手持"寸"和"尺",並確立好1-6號進攻手,站於起點線後。乙隊為防守,每人持"尺",分布於場內。比賽開始,甲隊1號進攻手自起點線以"尺"將"寸"向前擊去。守隊力爭將擊來的"寸"在未落地前,用"尺"反擊回去。這樣攻守可回擊數次,直至"寸"落地。這時甲隊2號攻手就在前"寸"的落點處繼續向前進攻,守隊繼續防守,直至"寸"落地。這樣3-6號進攻手按此法輪番進攻1次,以最終的有效落地點為本隊所打得"尺寸"。然後兩隊交換攻守。壹輪後,丈量兩隊相差的距離為某隊所勝"尺寸",照此進行三輪,最後獲得"尺寸"多的隊為勝。規則(1)隊員隻能用"尺"擊"寸",不可用手扔接、腳踢或故意用身體阻擋。(2)擊出的"寸"必須落在規定的場內,如大半根"寸"落在線外即為出界,最終落地點就定在最後打出界者所站點。(3)攻方隊員進行第1擊時,守方隊員須離其1米以外站立。(4)攻方的第1擊,必須在規定的起點線後,或前1人的最終落地點後,否則令其重擊。

[34]達瓦孜

中文名稱: 達瓦孜 其他名稱: 高空走繩 高空踩繩 所屬民族: 維吾爾族 所屬地區: 新疆等地

介紹: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首先選擇壹個空曠的廣場,在場地的中心豎起壹根大約30米高的桿,四周用許多鋼筋和繩索牽制,使之不至於傾斜和栽倒。壹條長約80米的粗繩的壹頭係在竿頂,另壹頭係在地上的鐵鉤上,粗繩呈坡形。因繩太長容易彎曲,在走繩的中間再搭幾個木架支撐繩子。表演者手持三米多長竿作平衡器,不係保險帶,光著腳,在嗩吶,羯鼓聲中表演走繩,踩著粗繩順坡而上,直通高桿的頂端。在繩上做側身走繩、蒙眼走繩、倒立走繩、踩碟走繩、飛身躍繩等動作。

[35]刺球

中文名稱: 刺球 其他名稱: 竿球 頂球 所屬民族: 高山族 所屬地區: 臺灣(屏東)等地

介紹:原是高山族年祭中的壹項重要活動,現成為壹種體育運動。刺球賽之前部落中所青年人要進山砍竹,在傢門口插竹行祭。然後在廣場上搭壹座平臺,刺球賽是在平臺前的廣場舉行,部落全體青年男子都要盛裝參加。參加刺球的人,拿著長約八尺高的竹竿,竿頂上插著二十五厘米長的尖刺,列隊站在臺前。 臺前的刺球架上共有五個神球,分別代表豐收、豐獵、健康、婚姻、英雄。刺中哪個球,就表示其祖先在未來的六年內,保佑族里享有這個球所代表的運氣。在五個神球中,以第五個英雄神球最為珍貴。刺中的人要立即用砍刀把球和竿頂壹起砍下,抱回傢中供奉。同時,刺中的人也將躍居族中領導地位,受到族人的尊敬和愛戴。比賽時,由族中長老將球拋擲於空中,眾青年各用竹竿向球刺去,以刺中次數最多者為優勝。比賽完畢,進行群眾舞蹈和歡宴。 作為現在的體育運動,每次參加者為十幾個人。比賽時,裁判員將球拋向高空,俟其將要落下時,參加者即持竿競相向球刺去,刺中者獲分。以在規定時間內,刺中次數多者為勝。也可將參加者分成兩隊,以刺中多的壹隊為勝。相關民間活動: 農歷九月五年祭(瑪勒烏克),五年祭是臺灣高山族支係排灣人的傳統祭祀節日,又稱迎神祭。每隔五年舉行壹次,擇日舉行。 相關器械: 頂球

[36]朝鮮族摔跤

中文名稱: 朝鮮族摔跤 所屬民族: 朝鮮族 所屬地區: 吉林延邊等地

介紹壹般分為兒童、少年、壯年三個級別比賽,由少年摔跤開場。比賽雙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右腿上紮壹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比賽時,雙方各右膝跪地,左膝彎曲,右手摟住對方左肩,從背後抓住對方腰帶,左手緊抓對方腿帶。裁判員發令後,雙方同時迅速站起,猛摔對手。無時間限制,以摔倒對方為勝。壹般采取三局二勝制, 經過多局較量後決出獲勝者。人們常選壹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結束時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壹周。規則摔跤時規定套上腿繩。腿繩用長3米的麻布或白布製成,以90厘米圍在腰際,余則纏在右側大腿上。腰帶為壹條長1.5米的布帶。

[37]布魯

中文名稱: 布魯 所屬民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興安盟 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昭烏達盟

介紹:布魯,蒙語意為投擲。比賽分投遠和投準兩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投遠是以投擲距離遠近定勝負,壹般擲出在100米以外。投準是在場地上豎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徑4厘米,下端直徑6厘米的圓形木柱為目標,木柱的間隔為10厘米,投擲距離壹般為30米,投中目標即按規定得分。投遠與投準均以每人三次為限。三次投擲需在30秒內完成。投擲姿勢無規定,以三次投擲中的最好成績定名次。

[38]絆跤

中文名稱: 絆跤 其他名稱: 摜跤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所屬地區: 寧夏等地

介紹: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進行比賽,為52公斤級、57公斤級、62公斤級、74公斤級和90公斤級。運動員身著摔跤衣,在10x10米的比賽場地上進行。比賽時,相互用手抓牢對方的跤衣或腰帶,采用背、絆、抱腿等招式,以把對手摔倒為勝,並根據動作質量可得1分、2分或3分。每場比賽3個回合,每個回合3分鐘,中間休息1分鐘。以3個回合中得分多者為勝。如未到比賽終止時間,而壹方已超過對手10分,則超過10分者為勝。

[39]霸王鞭

中文名稱: 霸王鞭 其他名稱: 打花棍 打蓮蕭 打連廂 渾身響 金錢鞭 所屬民族: 哈尼族 布依族 漢族 滿族 瑤族 所屬地區: 雲南 河北

介紹:壹種舞蹈型的運動。進行這壹運動時,壹手的手指上扣著繡有各種圖案的方巾,另壹支手執鞭的中端、鼓或竹片,也有雙手各執壹鞭的。舞起來時,以鞭擊打或碰擊臂、腿、肩、腰、背、腳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麵,兩人以上舞蹈時常常互相對敲,隨著跳動的步伐,這些器械發出整齊有節奏悅耳 的響聲。參賽者人數不限,可壹個人打,男女雙打,也可集體分組對打。參賽者按壹定套路有規律、有節奏地揮舞擊打,形成壹套跳躍、舞打的連續動作。步法有立、跪、蹲、坐、臥、行進、停留、跳躍等各種動作。擊打分十二下、十四下、十六下等,使鞭兩端交替不斷地碰打自己身體各處,也可棍與棍、棍與地碰擊。男女對打和集體對打,有"背合背"、"心合心"、"腳勾腳"、"鳳穿花"、"五梅花"、"雙采花"、"壹條 街"、"龍吐水等競技動作和舞打隊形。霸王鞭運動量大,有跳躍、下蹲、轉體以及許多舞蹈動作,舞蹈時用霸王鞭圍繞身體的主要關節碰擊發出的響聲和由此引動上身的擰、擺和小腿的變化和雙腳的跳動,形成各式各樣的動作。各地霸王鞭的打法有著許多程式套路,如湖北的"雪花蓋 頂"、"黃龍纏腰",山西、陜西的"三點頭"、"纏腰跪打"等。還有"走八字"、"套葫蘆"、"龍擺尾"等。基本動作有"戳鞭","行進四磕鞭"、"二踢蹦"、"壓鞭"、"連八下"、"壹條街"、"打西門"、"五梅花"、"金雞打架"、"二龍搶寶"、"背合背"、"心合心"、"腳鉤腳"等。 霸王鞭還包括金錢鼓和雙飛燕,三者同時進行。金錢鼓又叫八角鼓,是壹種六角形的手鼓,鼓的壹麵繃有羊皮,每角釘有鐵釘,拴上銅錢,推打時發出的聲音比霸王鞭更為奔放。雙飛燕用四塊竹片做成,飾以彩帶,用手各握兩片,向身體各部分敲擊,動作舒展矯健,鏗鏘有致。壹般男子舞金錢鼓、雙飛燕。女子舞霸王鞭,從兩人到十幾人均可,但要組成雙數。舞者隨著霸王鞭,八角鼓在身體各部位敲擊的節奏,雙膝輕輕顫動,肩、胸、腰、隨之晃動,並唱各種小調,同時還有笛子或三弦伴奏。

[40]拽包

中文名稱: 拽包 其他名稱: 砍包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北京

介紹:運動時分為甲乙兩方,甲方分兩排站在場地兩側,乙方呈分散隊形站在場地中央。甲方持包拽打乙方隊員,乙方隊員若被擊中則做為比賽減員而下場,如果乙方隊員用手接到了甲方拽下來的包,已減員下場的隊員則可重上壹人,若場下沒有“傷員”可上則積壹分。甲方如果把乙方全數擊中下場,甲方勝,如果乙方積分超5分,則乙方勝。每壹局結束後,雙方交換場地繼續比賽。

[41]竹摔

中文名稱: 竹摔 所屬民族: 高山族 所屬地區: 臺灣 福建

介紹:比賽時,參賽雙方在2米直徑大的圓圈內,相對而立,共同緊握壹根2米多長的竹竿,並將竹竿後端夾於腋下。采用推、頂、撥、虛晃、移步等動作,將對方弄出圈外者得勝。壹般采用三賽兩勝制

[42]粘包角球

中文名稱: 粘包角球 其他名稱: 鬥鑿 粘包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北京

介紹:運動時用的包是三角型的,適宜以家庭3人為單位進行比賽。比賽開始時,甲方先拋包,乙方再拋包。如果乙方用自己的包壓住了甲方的包,則把甲方的包當成戰利品俘回,如果沒有壓中甲方的包,則隻能留在原地成為大傢共同的“獵物”。由於在北京話中“粘包”有惹上麻煩的意思,在定型中更名為“鬥鑿”,因為其遊戲規則與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鬥鑿”相似,隻不過古代鬥鑿用圓形鐵鏤,現在用三角形布包。鬥鑿的場地與蹴球同,很適合中老年運動。

[43]上刀竿

中文名稱: 上刀竿 其他名稱: 爬刀竿 所屬民族: 傈僳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刀桿。爬刀竿的人,大多經過長期的訓練,有壹套特殊的本領。按照僳僳族的習慣。爬竿者要身穿紅布衣裳,纏紅布包頭,或頭戴藍布帽,赤裸雙腳。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爬竿開始時,表演者齊湧到竿下,圍繞刀竿唱歌跳舞,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壹飲而盡,隨即縱身躍上刀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麵,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像爬梯子壹樣,壹級壹級地向上攀登。他們在竿頂做各種驚險的表演,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爬竿者然後踩著刀刃壹步步下來,手足皆完好無損。爬桿者下來後,人們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壹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44]跳竹竿

中文名稱: 跳竹竿 其他名稱: 俊孿 打竹舞 所屬民族: 京族 黎族 所屬地區: 海南

介紹:是壹種跳躍競技體育活動。場地壹般為8-12米長,6米寬的平地。這項活動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壹般多為男女青年。比賽時,分成兩組,每組4——8人。壹組打竹竿,壹組跳,然後再輪換。打竹竿的人分成兩排距離約3.5米,麵對麵盤腿坐下或雙膝跪地,每人雙手各執壹根竹竿的頂端,成若幹組平行狀。在音樂伴奏下,由壹人統壹指揮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隨著節拍,同時向下不斷地敲打粗竹竿,並且每對細竹竿隨著音樂鼓點的節奏時開時合,不斷地變換節奏、圖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隨著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統壹從壹麵進另壹麵出,可單人跳,雙人跳、三人跳或成隊跳。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舞蹈動作,參加者壹邊跳舞壹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餵、哎--餵"。既不能踩著竹竿,也不能被不斷開合的竹竿夾著。跳竹竿者巧妙地跳躍其分合之間,或用單腳,或用雙腳,做出各種旋轉及舞蹈動作。表演舞花扇、翻斛鬥舉等高難險技巧花樣動作,跳竹竿現有“穿山過海”、“情人上路”、“邀遊八卦陣”、“駿馬跳樁”、“飛躍龍門陣”、“勇闖斬頭臺”等多種套路。“跳竹竿”過去是“女打男跳”,如今已形成了“男女混合打跳”。

[45]跳花盆

中文名稱: 跳花盆 所屬民族: 白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是白族壹種傳統跳高活動。比賽開始時,兩女青年左右相對席地而坐,相距1.50——2米,上身均稍向後傾。她們用腿和腳尖疊成壹定的高度,即右方坐者兩腿自然伸直,右腳跟疊在左腳尖上。左方坐者兩腿亦伸直,右腳跟疊在對方的右腳尖上,左腳跟疊在自己的右腳尖上,使之高度約與鼻齊,然後讓參加比賽的男青年輪流跳躍而過。然後再加高,這時右方坐者左手握拳,拳眼朝上,平直伸出。左方坐者亦以左手握拳,伸直置於對方拳眼上,形成壹條直線,作為橫竿高度。隨著高度的不斷升高,兩邊的姑娘再以拳頭為標高,每升高壹次,加壹拳頭高度。以跳得最高者為優勝。

[46]三雄奪魁

中文名稱: 三雄奪魁 所屬民族: 彜族 所屬地區: 四川

介紹:比賽時,在場地中央畫壹直徑為2米的圓圈,三人或三對人分別將繩索套跨於肩或腰部,成麵向或背向,向三個不同方向用力拉繩。繩上的標誌帶對準圓心,先把標誌帶拉出圈外即為勝者。還有壹種比賽方法,在三個不同方向各有壹人,手舉著蠟燭臺。拉繩的人用力拉繩,向自己方向的蠟燭臺靠近,並吹熄點著的蠟燭。誰首先吹熄蠟燭臺上的全部蠟燭,就為獲勝者。

[47]三雄奪魁

中文名稱: 三雄奪魁 所屬民族: 彜族 所屬地區: 四川

介紹:比賽時,在場地中央畫壹直徑為2米的圓圈,三人或三對人分別將繩索套跨於肩或腰部,成麵向或背向,向三個不同方向用力拉繩。繩上的標誌帶對準圓心,先把標誌帶拉出圈外即為勝者。還有壹種比賽方法,在三個不同方向各有壹人,手舉著蠟燭臺。拉繩的人用力拉繩,向自己方向的蠟燭臺靠近,並吹熄點著的蠟燭。誰首先吹熄蠟燭臺上的全部蠟燭,就為獲勝者。

[48]賽簸箕

中文名稱: 賽簸箕 其他名稱: 啯謠納 所屬民族: 基諾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基諾族壹種競技類體育表演項目。簸箕是基諾人民生產和生活中的勞動工具,該運動以簸箕為器械。人們把簸箕擺成直線或圓圈,在上麵做轉翻、頭手翻、兩人配合託舉、翻身等各種高難度動作。或進行跳簸箕、摔跤、撐桿、體操技巧等競技運動。比賽時,由村寨里有威望的人做裁判,在打擊樂聲中分組進行,哪組完成動作快,配合好,動作舒展,就成為勝利者。

[49]柔連響中文名稱: 柔連響

其他名稱: 蓮花十八響 所屬民族: 土傢族 所屬地區: 湖北

介紹:壹種健身活動。用手掌不斷地拍打和按摩自己頭、額、麵、胸、腹、肩、臂、肘。腕、腿、膝、腳等部位的肌肉、關節和穴位。拍打時有節奏、有聲響,通常是四四拍或四三拍。同時配合走秧歌步、顫步、鴨子步、穿花步,做搖頭、擺肩、甩臂、穿掌、轉腰、扭臂、挺腹、弓身、屈腿。蹲腿跳等動作,運動全身。不論春夏秋冬,隻穿短褲,赤膊運動。活動使皮膚發紅出汗,以達舒經活絡,強筋壯骨,健身目的。其基本套路有雙打、三響、四響、七響、上九響、下九響等。其運動規律,壹般為緩壹急壹緩,起勢似準備活動,中段急促、剛健、粗擴、多變,收勢為放鬆歸元。

[50]綾球

中文名稱: 綾球 其他名稱: 角球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北京

介紹:綾球運動是根據北京滿族、回族“拽包”,而成的壹項體育運動。因為運動器材是布(綾)縫制而成,布包形狀是正四方(綾形),布包內的填充的是穀物和銅鈴鐺,互相傳遞時發出“鐺,鐺”的聲音,可以稱“鈴”。因為含有這三方麵意思,所以定名叫“綾球”。 綾球比賽以隊為單位進行,雙方上場各五名隊員。比賽在壹塊30×23米的平地上進行,在場地兩端各劃壹個圓圈為得分區,比賽中任何壹方隊員,衹要從對方防守區外將球投到對方得分區內即判得壹分,在規定時間內以得分多少決定勝負。綾球運動主要由傳接、搶斷等基本技術組成,運動員拿球後不得跑動,隻能靠傳接球進行防守和進攻。這種球類似籃球,又有手球特點,但比籃球、手球運動量小。由於綾球是個布包,隻能互相傳球不能像手球和藍球那樣拍球運球,雙方隊員沖撞機會少,安全係數高。由於隊員接到球後隻能持球跑3步,不能憑個人技術強行突破得分,隻能靠隊員之間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取勝。

[51]打槍擔

中文名稱: 打槍擔 其他名稱: 打串擔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福建

介紹:由畬族人上山砍柴草勞動活動轉化的體育表演項目。上山時,畬族人邊唱山歌,邊用力敲擊“槍擔”,逐漸演變為“打槍擔”。表演時,參加者腰佩刀鞘(俗稱割吊),壹手握柴刀,壹手持槍擔,且敲且舞。以柴刀擊槍擔、刀鞘,以刀柄、槍擔撞地,清脆悅耳,節奏分明,整齊中富於變化。牠還吸收了畬拳畬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對打”動作,融體育、武術、舞蹈為—體。表演隊伍為16—24人以上。表演內容分為“青山脆竹”、“刀鞘聲聲”、“刀花翻舞”、“竹響山際”等。

[52]抄杠

中文名稱: 抄杠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浙江

介紹:相傳古時候畬族人民為抗擊入侵者,他們經常組織開展該項活動,並舉行競賽,以有效提高腿臂力量和作戰技能。抄杠的形式多樣,有腹抄杠、肩抄杠、金雞獨立抄杠、拉杠爭花、蹬腿部抄杠和操繩抄杠等六種。不同形式的抄杠各自采用不同方式頂或拉動作。參賽兩人相向立在壹塊寬0.2米、長4米左右的闆凳上,用壹根約2米長的棍子進行對抗比賽,設法將對方推或拉下凳為勝。現比賽主要有三種方式,壹是金雞獨立抄杠,二是蹬腿步抄杠,三是十字抄杠。金雞獨立抄杠由兩名運動員各持杠的壹端,分別以單腿站立在凳的兩端,裁判下令後,雙方開始使力,力爭將對方抄下凳為勝。蹬腿部抄杠,競賽方法和規則基本同“金雞獨立抄杠”,隻是抄杠時雙方須壹腿全蹲、另壹腿前伸,並作連續的蹬腿步。十字抄杠,比賽由四人(或四組)參加,開始每人持“十”字型杠的壹端,裁判下令後,運動員開始使力,將身後的小圈撿起為勝。

[53]闆鞋接力

中文名稱: 闆鞋接力 其他名稱: 三人穿闆鞋 所屬民族: 壯族 所屬地區: 廣西

介紹:闆鞋接力源於明代,據傳,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廣西土官瓦氏夫人率眾赴浙江抗倭。瓦氏夫人當年為了培養士兵的集體觀唸,以求步調壹致,而命人根據壯族的木履樣子做成的長木鞋。她讓士兵3人壹組或6人壹組地共穿壹雙長木鞋,練習賽跑,要想跑得快,必須團結壹心,默契配合。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的練兵方法,使壯兵團結壹致,無畏勇敢,挫敗了倭寇。後來效仿瓦氏夫人“同步”練兵法,在田頭地腳、屋前屋後開展闆鞋競速活動以自娛。該運動項目是在“闆鞋舞”、“闆鞋競速”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不斷提高而定型的競技形式。闆鞋是用長5——2米而比足稍寬的木板若於雙,按等距離釘制三雙腳帶。

[54]拔腰帶

中文名稱: 拔腰帶 其他名稱: 拔樁 拔腰 所屬民族: 佤族 哈尼族 土傢族 拉枯族 撒拉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壹種較量力氣的運動,運動是在兩人之間角逐的。比賽開始時,參賽雙方對麵而站,然後弓腰反臂從右側抱住對方的腰部,各自將右腿插入對方兩腿中間,呈半蹲式,挺直腰,擡起頭。裁判發令後,雙方同時憋氣用力,兩人盡力想法將對方抱起提離地麵。要求比賽雙方牢牢站穩腳跟,壹條腿伸向對方襠下,取半蹲姿勢,當對方提自己時,盡力下坐,同時還要伺機提起對方。當對抗到相持不下時,必須不失時機壹鼓作氣地將對方拔地而起,誰使對方雙腳拔離地麵即為勝者。壹般采取三局兩勝制,每局之間休息壹兩分鐘。比賽雙方體質、年齡要基本相等,不能過於懸殊。拔腰不能用腳,兩人互相側身反抱對方腰部,雙腳不許移動。

[55]夾包

中文名稱: 夾包 所屬民族: 回族 滿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北京

介紹運動時比賽雙方對麵而立,拉開壹段距離。甲方先夾,夾包時先把布包扔到麵前地麵上,兩腳用前腳掌內側把包夾緊,然後兩腿稍彎身子前傾靠雙手擺動順勢用腳把包拋起向遠處擲去,對方在布包落地處再用雙腳夾住把包擲回,這樣壹來壹去,看誰把對方趕出約定範圍。

[56]擊木

中文名稱: 擊木 其他名稱: 嘎里特克 所屬民族: 烏孜別克族 俄羅斯族 維吾爾族 所屬地區: 新疆

介紹:1851年,由俄羅斯人和塔塔爾人傳入。該運動場地長22米,寬約6米,土地平整。場地正中劃壹中線連接兩條邊,中線兩邊隔1.5米各劃壹條平行線作起步線。場地兩底線中心點上各劃2-3米見方的區域作擺木區,擺木區里有擺成圖案的5根小木柱。擺木區平行於中線的壹條邊線叫初次進攻線。比賽分兩隊進行,每隊人數相等,單數、雙數都可,壹般以5人為壹隊。每兩個擊木棒編壹個號,每個隊員配備兩根同號棒。 比賽開始,壹方隊員依次從另壹方擺木區初擊線後麵向本方擺木區內的小木柱擲擊。擊木者要從15米遠的擊木區,投出擊木棒,把擺木區內的小木柱打出去。擊木壹方運動員,每人打壹棒,第壹人未完成,第二人接著打。擲擊時,衹要將任何壹個小木柱擊出擺木區外,即可移至中線外繼續擲擊,直至將其余小木柱擊出擺木區外。當運動員把第壹種圖案的木柱全部打出去,可以開始打第二種圖案,還是每人壹棒。再另擺壹個圖形後,再從初擊線處開始擲擊。如未全部打出去,換由對方擊木,依次循環。小木柱在擺木區中可以擺出十多種圖案,難度越來越大,以最先打完商定的各種圖案的隊為勝。如果先擊的壹隊首先擲擊完小木柱,後壹隊在最後壹輪中也緊接著擊完,則判所剩擲擊棒多者獲勝。

57]滾龍蓮湘

中文名稱: 滾龍蓮湘 所屬民族: 土傢族 所屬地區: 湖北

介紹:是壹種流傳鄂西南的運動項目。蓮湘即霸王鞭,又稱連響。滾龍蓮湘是打蓮湘的人在地上滾出若幹姿勢和動作,邊滾邊打。蓮湘擊打身體和地麵,讓蓮湘上下翻飛,擊打者或立或滾演繹各種套路。

[58]公雞啄架

中文名稱: 公雞啄架 其他名稱: 互布吉則 蹲鬥 雄雞鬥架 所屬民族: 彜族 所屬地區: 四川

介紹:彜族傳統體育活動。參賽者在的蘆笙和笛子樂曲的伴奏下,蹲在地上,兩手合攏於胸前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用右肩撞左肩,似雄雞昂頭,相互爭鬥。壹般比賽方法有兩種。互撞比賽。有兩人互撞和四人互撞,比賽時,雙方抱膝蹲下輪流以肩互撞,手推則為犯規,比賽中壹方首先失去重心倒下或被對方撞倒,手、臂部著地或抱膝的手鬆開,均為輸,比賽壹般為三賽二勝制。耐力比賽。參加人數不限,比賽者按照壹定的形狀蹲著走,堅持時間最長者為勝。

[59]高腳馬

中文名稱: 高腳馬 其他名稱: 竹馬 騎竹馬 所屬民族: 土傢族 苗族 所屬地區: 湖北 湖南 貴州 重慶

介紹:比賽時,兩腳分別踏在兩個竹馬的腳蹬上,前進或後退。比賽主要有競速和對抗。競速,是比誰跑得快,可在平地或田徑場上進行。比賽的距離有50m,100m,200m,400m和4×100m接力跑。對抗,或叫撞架,在規定的場地上,騎在竹馬上,各自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運用各種攻防技巧,將對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腳馬,自己仍騎在竹馬上為勝利。 高腳馬的比賽,除了競速和對抗外,還可以進行越野、障礙和競藝比賽。越野賽跑,就是在郊外賽跑,需要跨過溪溝、通過澤沼或稻田、走過沙灘、穿過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障礙賽跑,就是在競速的途中設幾個障礙的跑。競藝,就是騎大竹馬上,在規定的場地上,在不下馬的條件下比誰騎的姿勢多、姿勢優美、難度大等。

[60]頂竹竿

中文名稱: 頂竹竿 所屬民族: 基諾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壹種競力性運動。用於比賽的竹竿長3米,直徑10厘米左右。先在場地上劃壹條中線,賽前雙方將包頭布解下圍在腰上,兩人相對,各頂住竹竿的壹端。竹竿的中點對正地麵的中線。雙手不得碰竿,成弓步站穩。壹聲號令,兩人均用力將竹竿頂向對方。以弓步前進,腳先踩上中線者為勝。

[61]頂杠子

中文名稱: 頂杠子 其他名稱: 木爾格 所屬民族: 裕固族 所屬地區: 甘肅

介紹:該運動起源於裕固族祖先在南西伯利亞大森林中狩獵、采集勞動活動。起初規則和形式都很隨意,以後逐漸演變為現時的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每逢喜慶的節日和重大的民族盛會都要進行頂杠子比賽,比賽場地為邊長12米的正方形,場地中間劃有壹中線。參賽者為八人,分四對進行比賽。比賽開始前,雙方進入場地,站在中線兩端,將杠子兩頭分別頂在各自的肩部,雙手握住杠端,裁判哨聲壹響,各自用力,看誰先頂過中線,誰就為勝者。第二局交換場地,換肩繼續比賽。第三局交換場地後,將杠端頂在各自的腹部進行比賽,全場比賽均為三局兩勝制。

[62]蹬窩羅

中文名稱: 蹬窩羅 所屬民族: 阿昌族 所屬地區: 雲南

介紹:“蹬窩羅”的“蹬”即“跳”,“窩羅”即“歡樂”,“蹬窩羅”即跳歡樂舞之意。“蹬窩羅”源於阿昌族傳說,其祖先天神遮米麻、遮帕瑪創造了人類,並為人能生存下來,多次戰勝惡魔,並將生產生活方式傳給了百姓。遮米瑪和遮帕麻上天的時候,人們把他們留下的弓和箭供在高架上,跳了三天三夜的舞,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以此感激他們對人類的恩德。從此,這壹天就成了“窩羅節”(窩羅有歡樂之意),跳的舞就演變成為現在的“蹬窩羅”運動。 跳“蹬窩羅”是圍繞著“窩羅”(即設供品的臺場)的中心進行。臺場由兩塊高約6米的牌坊和4米見方的臺座組成,牌坊頂端高高架著壹把木制的弓箭,代表遮米瑪射落了妖魔臘訇假太陽的神箭。左牌坊頂端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著皎潔的月亮,為遮米瑪撕下自己的乳房嵌在天幕上,創造了太陽和月亮。太陽下麵繪有阿昌族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為遮帕麻給阿昌人民編織的龍衣鳳裙。“蹬窩羅”運動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參加者圍成圓圈,由壹個能歌善舞的“燒幹”(藝人)領頭,眾人尾隨其後,逆時針方向而舞。並有人扮的獅子、老虎、水牛等相隨。在樂器伴奏和歡唱中旋轉蹲跳,突出腳上功夫。其時,壹人在隊前領唱,其余的人雙手*腰,壹邊唱壹邊大蹲大跳,前旋後轉,左踴右躍,邊跳邊對歌。男女青年往往借此互相傳遞愛慕之情。圓圈里擺壹張桌子,桌上放著各種食品,桌子兩旁燒起壹堆柴火或放壹盞燈,以象徵太陽和月亮。舞蹈進行中,人們邊唱著“則勒紮”、“則勒瑪”邊跳著蹬窩羅,並把壹碟碟果品獻於窩羅臺上,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紀唸自己祖先和天神。

[63]打蔑雞蛋

中文名稱: 打蔑雞蛋 其他名稱: 打竹球 所屬民族: 仡佬族 所屬地區: 雲南 貴州

介紹:起源於宋代。壹般有兩種運動法,壹種方法是比賽雙方人數相等,在平坦場地中央畫壹分界線為“河”,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時,用手拍、扣、託或用腳踢球過“河”。如球打不過“河”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即為負。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對方便可得分。球打過“河”後,對方如接不住,則可過“河”占領球落點以內地盤,重新畫“河”為界。最後以壹方被趕出自己的場地為輸,或以得分多少定勝負。另壹種方法是人數不限,不分組,在寬闊的場地進行,開始由上次比賽的優勝者發球,參賽者競相朝球落點奔去,搶到球者獲發球權,以發球次數最多者為優勝,除獲下次比賽時的發球權外,並可獲酒、肉、糍粑等食品獎勵。

[64]打花棍

中文名稱: 打花棍 所屬民族: 土傢族 苗族 黎族 所屬地區: 山西 海南 湖南

介紹:壹種民間體育活動,參加者多為女性。過去是姑娘挑選情郎的壹種方式,後來發展成為壹種娛樂健身活動。相傳很久以前,寨里有壹位姑娘長得俊俏可愛、精明勤勞。她被兩位青年同時愛上了。兩人同時託媒向姑娘的父母求親。父母徵求女兒的意見,但女兒總是羞澀地低著頭,默不作聲。父母實感為難。壹個月圓之夜,求婚的兩個青年都來了,姑娘的父母擺開“歌臺”,讓兩個青年與女兒對歌表情,決定婚事。可是,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仍難分勝負。為難之中,姑娘的父親心生壹計。他找來了壹支藤條,讓兩名青年站在兩邊,女兒蹲在中間旋轉舞動藤條壹周,先被藤條打到或跳出藤條的半徑外的,自動退出競爭。表演時,八人分四組對打。棍與棍,棍與地做有節奏的碰擊。姑娘們身著鑲邊的服飾,邊歌邊舞,手舞花棍,不停地擊打自己的頭、肩、胸、臂、背、膝腿、足等身體各部位,交換隊形互相擊打,花棍發出悅耳動聽的碰擊聲和著姑娘們清翠婉柔的歌聲。打花棍在長期的民間流傳中,也不斷變化,已從原來的“女打男跳”變為“男女打跳”。打花棍有點打棍、來回掃棍、旋轉掃棍等打法,基本跳法有左跳、右跳、上跳、跨跳、跳起轉體等。打跳達到高潮時,打棍者將繩子係在自己的壹隻腳上做掃棍動作,另壹腳做單足跳。與舞姿結合起來,“錦雞展翅”、“二郎擔山”、“明月戲蟬”;“鷂子翻身”、“嫦娥奔月”、“金蛇盤身”等。

[65]打碑中文名稱: 打碑

其他名稱: 打跪 所屬民族: 土傢族 所屬地區: 湖北 湖南 貴州 重慶

介紹:壹種由狩獵轉變來的體育活動。該活動設備簡單,場地不受限制,可以在平壩上進行,也可以在小山坡或草地進行。所有參加活動的人,各自選好壹個小石塊作為“矢”,並立好碑,便可以開始比賽。打碑的形式較多,壹般有“立碑劃線打碑”和“立碑不劃線打碑”兩種。 立碑劃線打碑。先劃壹條3-5m的立碑線,並把碑立在立碑線上。再劃兩條平行於立碑線的始投線和投擊線。這兩條線長均為3-5m,使始投線距立碑線1-2m,投擊線距始投線10-20m。然後在投擊線的兩端向立碑線各劃1條長1-2m並垂直於投擊線的邊線。在始投線與投擊線假設邊線中點外,劃壹個長4m寬2m的受罰區。打碑的人分成兩隊。爭奪打碑順序。壹般采用背對著碑“投矢爭先”的方法來確定。“投矢爭先”決定出打碑的順序後,就要在投擊線後麵麵向碑排成壹路縱隊打碑。其排隊方法有兩種:壹種是報名排隊法,按報名依次排隊。第二種是報順序排隊法,即“我壹,我二,我三……”邊報順序邊排隊,順序報完隊已排好。這兩種排隊方法采用任何壹種都可以,壹般由第壹個打碑者決定,他如果喊出他自己的名字並排好隊,就采用第壹種“報名排隊”法。如果第壹位報出“我壹”,就采用第二種“報順序排隊”法。報錯者最後打碑。 按序排隊後,就可開始用自己的“矢”去打碑,當他的“矢”把碑打倒,他便獲得獎懲權,他可以處罰任何壹個運動員跪下、加跪、立碑和營救任何壹個運動員起來、取消加跪等。打碑之前先將獎懲的內容必須清楚、宏亮、正確地喊出來,這就叫做喊“歌樂句”。喊“歌樂句”的內容,最多隻壹人跪下、壹個加跪、壹個起來、壹人取消加跪、兩人立碑等,不能同時罰兩個跪下,也不能罰沒有跪下的人加跪。不能同時營救兩人起來,也不能喊受加跪處罰的運動員起來。如果忘記喊某人或某人立碑,打倒碑後自己去立碑。“歌樂句”雖然喊得對,但他沒有把碑打倒,所喊樂句無效,自動站出界外,由後麵的運動員上前來打碑,直至打完這壹輪。不管這壹輪把碑打倒多少次,衹要有兩隊的隊員還在打碑,比賽就要進行下去。壹旦出現某壹隊將對方全部處罰成跪下或加跪後,使他們失去營救能力時,該場比賽結束,該隊獲勝。又從投石爭先開始,爭奪下壹輪打碑的順序,開始新壹輪的打碑比賽。 立碑不劃線打碑。這種比賽隻立壹塊碑,在碑側前方劃壹個受罰區。受罰區的大小規格與立碑劃線打碑的受罰區相同。然後參加比賽的運動員站在碑後向碑的前麵投“矢”,按離碑的遠近決定打碑的順序,即誰的“矢”離碑最遠,誰是第壹個打碑者,次遠者為第二個打碑,依此類推。這種打碑法沒有投擊線,衹有投擊點,即“矢”在什麽地方,就站在什麽地方打碑。打碑時,也是先喊“歌樂句”再打,打倒碑後按“歌樂句”所喊內容獎懲。當輪到自己打碑時而自己在受罰,則失去這壹輪打碑的機會。 有的地方打碑,不但隻立碑不劃線,而且連受罰區都不要。被罰者與其他人壹樣有打碑的資格,所不同的是輪到他打碑時要跪著打等。這種打碑多屬個人比賽,每輪打完則自動解罰。

[66]蹴石磉

中文名稱: 蹴石磉 所屬民族: 畬族 所屬地區: 浙江

介紹:其運動的方法主要是用腳蹬蹴石磉,使之向前、向後滾動。運動的技術主要包括普通蹴、撐杠蹴、夾杠蹴、磉上蹴等。競賽形式有石磉競速、石磉對抗等。石磉競速比賽分甲、乙兩方,分別站成兩列縱隊於起點線後分別要按接力方式完成五種蹴石磉方法以決勝負。1、單人普通蹴,壹人獨立完成向前(後)蹬蹴石磉。2、雙人普通蹴,兩人配合完成向前(後)蹬蹴石磉。3、撐(夾)杠蹴,蹴石磉隊員撐(夾)住兩名隊員擡的壹根竹杠上,蹬蹴石磉。4、單人磉上蹴,壹人徒手踩在石磉上,雙腳不可著地,向前或向後蹬蹴石磉。5、雙人磉上蹴,兩人同時徒手踩在石磉上,雙腳不可著地,向前或向後蹬蹴石磉。石磉競賽是在壹個邊長5米的正方形場地內進行,石磉放置在中線。雙方各派相等的隊員出場,裁判下令後,隊員奮力蹬蹴石磉,誰將石磉蹴到對方半區以外,誰獲勝。競賽可分女單、男單、女雙、男雙和男女混合等方式。

[67]蹴球

中文名稱: 蹴球 其他名稱: 踢石球 蹴鞠 所屬民族: 回族 漢族 滿族 蒙古族 所屬地區: 北京

介紹:源於清代的踢石球。蹴球比賽是在壹塊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進行,分兩隊進行比賽,每隊兩名運動員。有單人賽、雙人賽、團體賽等形式,競賽項目分男子單蹴、男子雙蹴、女子單蹴、女子雙蹴、混合雙蹴球等。使用地擲球,每隊兩隻球,分藍紅二色。甲隊編為1號和3號,乙隊編為2號、4號,比賽按1、2、3、4號的順序輪流蹴球。比賽時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蹴球。擊中對方球,得1-2分,把對方球擊出場外得4分,先積50分者為勝方,三局兩勝。

[68]草球

中文名稱: *草球 其他名稱: *魚 插草球 所屬民族: 赫哲族 所屬地區: 黑龍江

介紹:該運動源於赫哲族原始的漁獵生產生活之中,赫哲人善於捕魚,尤善*魚。為培養孩子們*魚的興趣和技巧,開展的壹種集娛樂和提高漁獵生產技能的體育活動。該活動原是將壹個草球扔到水里,壹個人用長桿在水中撥打草球,使其在水中遊動。*魚者用*來*水中的草球,*著即為得勝。後來是讓草球在草地上向前滾動,參加者擲*將其*住。以*中多少定勝負。還有壹種方法為射準,在地麵豎壹草靶,參加者站在5——10米外,投魚*射靶,每人投5次,以投中靶多者為勝。 現在這項體育活動,已成為有標準場地、器材和壹整套規則的赫哲族體育競賽項目。*草球比賽是在壹塊六個相連(每個長9米、寬8米)的標準場區和兩端無限延長的狹長空地上進行。空地由壹條中線將其劃為兩邊各有三個長9米、寬8米和壹個無限延長的場區。中線和另外6條場區橫線上與地麵垂直設置7道欄網,網長8米、寬0.50米,攔網垂直高度2.2米。競賽時,參賽人數不限,可多可少。分成兩個隊,人數相當,每個隊選出壹個自己的指揮。參賽的人,每人手拿壹把*。比賽開始時,雙方隊員在場地中線兩側的場區站好後,由先獲發球權壹方的壹名隊員將草球擲向對方,對方*不中來球,要向後壹場區後退,擲球壹方向前推進拾球再擲,對方*不中再退。若*中來球,雙方交替互*,如此反復,直至壹方將草球擲落於對方無限延長的決勝區內。草球落於哪方無限延長區,哪方即為負隊。比賽采用三局兩勝制。

[69]草把龍

中文名稱: 草把龍 其他名稱: 舞草龍 所屬民族: 土傢族 所屬地區: 湖北

介紹:原是壹種祈神驅瘟、防火、降雨的活動,後演變成壹種健身娛樂活動。清同治《來鳳縣誌·風俗誌》載:“五六月間,雨陽不時,蟲或傷稼,農人共延僧道,設壇誦經,編草為龍,擊以金鼓,遍舞田間,以攘之。”驅瘟。農歷五六月間,是田間稻穀生長期,病蟲多發,主要是稻瘟病,農民就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活動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動作與舞燈龍相同。舞龍隊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擡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防火(遷火焰)。農歷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是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傢的堂屋中間放壹盆水和壹羅篩五穀雜糧,迎候舞龍隊。舞龍隊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還有壹條壹丈長的竹船,在中間裝壹盆炭火,由二人擡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眾人相隨。舞龍隊在土老司帶領下,從村頭第壹傢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傢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壹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羅篩中的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撒壹把。全村寨各傢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炭火船擡到溪溝邊燒掉,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神遷出村寨,免火災保平安。舞草龍時舞者均赤膊,舞出各種技巧和動作。草把龍有“幹龍”和“濕龍”之分,“幹龍”多為娛樂,“濕龍” 則為求雨。龍到之處,圍觀者與之潑水,舞者壹身透濕。

[70]背簍球

中文名稱: 背簍球 其他名稱: 狩獵球 所屬民族: 漢族 滿族 高山族 所屬地區: 臺灣 遼寧

介紹:壹種是為男女求愛的壹種活動形式,壹種是獵手們在閑暇時,雙方以獵物,如狼、豹等裝入對方背簍中為戲,後逐漸發展成體育項目。比賽壹般在邊長15米的正方形場地中進行,場地大小也可依人數而定。參賽兩隊人數相等,每人身後背壹背簍。“球”可多種多樣,有沙包、桔子、乒乓球、檳榔、布制熊、虎等。比賽開始後,各方的隊員將本隊“球”通過傳遞投入到對方背簍中。被投目標可以進行躲閃及用手擋“球”,但不能把對方的“球”握在手中和擲出去,投中背簍里者可得分,雙方又回到本隊場地重新開始。比賽中如有犯規動作則要罰分,累計得分多者為勝。每局規定時間5分鐘,5局3勝制。有的地方比賽時,分男女兩隊,人數相等。比賽時,女方背背簍站成壹排,男方持規定數量的球列隊站女方之後,相距四、五米遠。裁判員發令後,女方即邊歌邊往前跑,男方緊隨其後,在規定的三至五米的距離外,將球投進簍內,以投中多者為勝。也可由每隊壹人背簍在前跑,雙方隊員在壹定距離外以球互投對方簍內,以投中多者壹方為勝。 高山族背簍球是男女求愛的壹種活動。開始時,族中頭人將紅布壹晃,青年男女就迅速散開,小夥子每人選中壹棵檳榔樹向上攀登,采摘檳榔。頭人再壹晃紅布,背背簍的女青年就跑到樹下,於是小夥子便開始向自己心愛的姑娘的背簍里投檳榔。頭人再晃紅布,姑娘們開始奔跑,小夥子們從樹上跳下在後麵追趕,按規定需和姑娘保持四、五米的距離。姑娘背著精制花簍在前跑,男孩隨後緊跟,用檳榔向女方簍里投擲。姑娘中意小夥子,便徐步不前。若不中意,則把投中的檳榔倒出來,繼續向前跑。

[71]拔棍

中文名稱: 拔棍 其他名稱: 呔啞強啦 所屬民族: 東鄉族

介紹:源起於東鄉族牧童放羊時的奪鞭桿。拔棍與放“炮嘎”、漫“花兒”,成為放羊娃們最主要的生活。其中奪鞭桿的遊戲,逐步演變為人們互相間、村落間比試智慧和力量的運動項目。拔棍不受場地、時間、參加人數和男女性別的限制,田間地頭、院落巷道及牧羊坡上均可進行。這項體育活動把柔韌性、協調性和對抗的激烈性融為壹體,現已發展成單人單手拔、單人雙手拔、單人雙手坐地蹬拔、多人拔、男女混合拔等多種形式。

作者:admin | 分類:淘寶保險 | 瀏覽:2 | 迴響:0